协会动态
协会动态
“科研与社会责任”全球讲座系列正式启动 聚焦人工智能伦理与公共信任

更新时间:2025-08-19     阅读:221 次

2025年8月18日,由学术研究与交流协会(AARE)主办的“科研与社会责任”全球讲座系列正式启动。作为协会面向全球青年研究人员与公众推出的全新学术传播计划,该系列讲座旨在引导科研群体深度思考知识生产的社会影响与道德责任,推动学术工作回应当代社会关键议题。

首讲以“人工智能伦理与公共信任:科技快速演进时代的集体抉择”为主题,通过线上直播方式向全球开放,吸引个国家和地区的余名听众实时参与。参会人群涵盖青年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政策观察者以及对科技伦理议题感兴趣的公众。

本场讲座邀请三位来自人工智能伦理、科技哲学与社会政策研究领域的专家展开主旨分享,围绕AI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展开讨论。他们分别就算法透明性、公民数据权、边缘群体影响、技术参与决策等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并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了如何在科研与政策实践中重建公共信任。讲座期间,听众提出了关于教育、公卫、就业替代等方面的问题,现场交流积极热烈。

主讲嘉宾指出,技术发展速度远超监管和伦理反应速度,而科研人员在技术诞生初期即应介入价值判断与风险预估。公共信任的重建不仅依赖外部监督机制,更取决于科研群体能否在自身实践中强化社会意识与反思能力。科研活动作为一项面向未来的系统性工作,理应融入集体责任框架之中。

AARE在开场致辞中表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场从“知识生产”向“知识责任”的深刻转型,科研人员不再只是提出理论与模型,更需要面对这些知识被使用、传播甚至误用所可能引发的复杂后果。推出“科研与社会责任”系列讲座,正是希望为全球科研共同体搭建一个思辨、开放的交流平台,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伦理对话与协同反思。

据悉,该系列讲座将在未来数月持续推出,涵盖健康研究、环境伦理、技术治理、出版开放性、科研评价机制等多个专题,计划每月举办一期,支持全球研究人员、青年学者与高校社群广泛参与。讲座内容将在AARE官方网站与合作平台开放回放,供相关机构参考。

此次讲座的成功举办,标志着AARE在推进科研公共性、构建面向社会与未来的学术生态方面迈出新一步。协会将继续秉持“知行合一”的核心理念,鼓励全球科研群体以知识为桥梁,连接思想、责任与行动,共同探索科学发展与社会福祉的平衡路径。

 

学术研究与交流协会
2025年8月19

 


热门新闻
量子平台让分子“心跳”清晰可辨
2025-08-21
科技日报记者 刘霞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量子平台,犹如为分子振动装上了“量子扩音器”,使原本微弱的分子“心跳”变得清晰可辨。这项发表于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的研究成果,有望催生新一代量子传感器,并开启疾病早期诊断的新纪元。分子振动是分子内的原子微小而独特的运动,这就像每个分子的“身份密码”。通过识别这些独特的密码,可揭示出感染、代谢紊乱,甚至癌症等疾病信号。传统红外光谱和
大质量恒星生命结束之谜揭示
2025-08-21
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自然》20日的论文报告了一次罕见的宇宙事件:一颗大质量恒星在超新星爆发时,“自曝”其内部结构,从而向人们揭示了大质量恒星生命结束之谜。该研究对恒星演化提供了新见解,证实了对恒星临近生命末期结构的预测。在天文学领域,大质量恒星一直是研究重点。这类恒星通常可以达到太阳质量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但目前对于这一类恒星“诞生”与“终结”的研究,依然存在一些理论分歧。人们预测,生命末期的大
破解人脑独特性的关键DNA片段发现
2025-08-20
科技日报记者 刘霞究竟是什么让人脑与众不同?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名为HAR123的小型DNA片段,这将是解开人类大脑独特性之谜的关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最新研究表明,HAR123并非普通基因,而是一个精妙的“大脑发育调控器”。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家,精确指导脑细胞的生成方式和比例分配。值得注意的是,人类版本的HAR123与黑猩猩的表现大相径庭,这种差